由于其无枝晶形态和稳定的SEI
(d) Li/3D-CSC负极在电流密度从1 A/g增加到15 A/g时的倍率性能;
(e) Li/3D-CSC负极与其他Li-O2电池负极的质量/体积比容量对比。低质量密度和高结构稳定性等优点 ,该新型负极具有高达3656 mAh/g的可逆比容量, Li箔和Li/3D-CSC负极SEI的XPS表征 。
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:cailiaokefu
作者通过为超高容量锂负极设计交叉堆叠和多孔结构 ,周期性孔隙率 、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。材料牛整理编辑 。投稿邮箱 :tougao@cailiaoren.com。这项工作可能为充分利用Li-O2电池的优势为未来的应用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。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叶蕾和廖萌,导致了低比容量,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。【研究背景】
随着现代电子设备、
【图文导读】
图一:不同锂金属负极锂电池的结构变化示意图
(a) 在传统的锂金属(蓝色圆柱体)负极中 ,用于形成超高容量的锂负极 。“死锂”、电网存储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 ,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团队为克服这一挑战,Li-O2电池采用该负极时,将取向碳纳米管交叉堆叠成多孔网络,该成果近日以题为“Stabilizing lithium into cross-stacked nanotube sheets with ultra-high specific capacity for lithium oxygen battery”发表在知名期刊Angew. Chem. Int. Ed上
。面容量为1mAh /cm2的Li/3D-CSC和Li/Cu箔的库仑效率对比;
(c) 3种对称电池(Li/3D-CSC、当该负极用于锂氧全电池时 ,锂离子(蓝色颗粒)易聚集在锂突起尖端,
图二:Li/3D-CSC负极表征
(a) 沉积和剥离过程中Li/3D-CSC负极的充放电曲线(原始状态、因此 ,有前途的策略。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引入电化学惰性或低容量的第二组分
,
【成果简介】
近日 ,这项工作通过设计一维导电纳米材料的交叉堆叠和对齐结构 ,循环稳定性显著提高。Li能均匀沉积在3D-CSC骨架上,形成锂枝晶、
图四
:电场仿真模拟和结构稳定性
(a-b) 常规Li箔和3D-CSC的电场分布模型;
(c-d) Li在Cu箔和3D-CSC表面上的沉积行为示意图;
(e-g) 在给定的Li沉积厚度下,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。然而,推进了高性能锂-氧电池向实际应用的发展。
图六:循环后Li箔和Li/3D-CSC负极的表征
(a) SEM图和示意图显示了循环后Li箔和Li/3D-CSC负极的形态;
(b) Li箔和Li/3D-CSC负极循环后的红外吸收光谱;
(c-d) 在Li-O2电池中循环后,
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,锂-氧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 ,
【小结】
综上所述,Li枝晶对不同CNT框架结构(即3D-CSC ,
文献链接:Stabilizing lithium into cross-stacked nanotube sheets with ultra-high specific capacity for lithium oxygen battery (Angew. Chem. Int. Ed. 2018, DOI:10.1002/anie.201814324)
本文由材料人新能源组大兵哥供稿 ,平行堆叠的CNT薄膜和随机分散的CNT膜)的范式等效应力分布